【腾讯云】推广者专属福利,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,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,先到先得。

  春节期间,有个视频挺火。

  光看内容,就是一个博主的自述。博主的老家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江西小县城,毕业后她觉得在这没什么发展机会,于是留在北京打工。

  一线城市的打工人,生活过得大同小异。无非是住在租来的房子里,每天坐地铁早出晚归,日常开销不至于拮据,却也谈不上奢侈。

  但她觉得自己过得挺好,是在靠双手和劳动,一步步靠近了梦想中的生活。

  ——直到这次回家过年。

  印象中的老家经济发展落后,生活水平低下,还属于贫困县,听起来实在没什么前途。

  可谁能想到,在这样的背景环境里,人们的生活却比大城市的她要好上太多。

  具体有多好呢?

  就拿她的同学们来举例吧。

  工作嘛,是五点下班的。

  房子嘛,是全款购入的。

  车子嘛,至少是宝马代步的。

  再不济,还能继承家里一千多平的大鱼塘。

  我在一线城市挤造价千万的地铁,住几万一平的租房,你在老家小县城开豪车、住别墅。

  怎么不算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呢?

  也不只有同学们活得如此潇洒,感觉整个县城的消费水平都非常前卫。

  现在大城市都在聊消费降级,动不动就报道大家都不愿意花钱,只想丧心病狂攒钱。

  结果回到小县城的商场,一两百块根本买不到好衣服,羽绒服动不动就上千,还叫不出牌子。

  两三千的大衣过年打折,还能卖到一千多,人家眼都不眨直接拿下,还觉得占了便宜。

  碰到买吃的喝的,那就更大方了。

  虽然县城没有山姆盒马,但是有专门开车去代购的老板,每周跑去进货,再带回来加价卖。

  而且,“供不应求”。

  上次见这样的场面,还是香港人跑去深圳代购,那还是因为香港物价太贵,图深圳便宜。

  这县城的朋友们又图呢?

  可能就是不差钱吧。

  反正消费在这哐哐升级。

  回头再感受下这县城里的基建。

  灯光,霓虹闪烁。

  墙面,个性手绘。

  放在大城市也高低是个网红打卡点,确实配得上这前卫的消费水平。

  于是这博主很感慨,原本以为北漂回老家过年是城市人进村,没想到自己才是“乡下人进城”,是“刘姥姥进大观园”,是最土最穷的那个。

  所以你看,在大城市有什么好令人羡慕的呢?

  那些在老家住别墅开豪车,享受车厘子自由,眼都不眨花一两千买衣服的人,才是真牛。

  这视频为什么能火?

  当然是因为很多人和她感同身受。

  评论区里就有不少现身说法的,说自己“回贫困县十五分钟遇见两辆卡宴一辆迈巴赫”。

  在老家见过的豪车,比在大城市待一年见的都多。兰博基尼像不要钱一样,路上随便开。

  隔三差五听到同村某某怒赚几百万的传闻,然后低头一看,自己的裤兜比脸还干净。

  跑去商场里想买件衣服,随便一拿就价值几千,不让还价不说,连牌子都没听过。

  有人发现老家陈旧的砖瓦老房被推倒了,原址上建成了宽阔的步行商业街。

  仿古建筑,霓虹招牌,沿路还设计了很多打卡点,比如挂许愿牌的发财树,扔硬币的小池子。

  看过去俨然一个新造的微缩“古镇”。

  街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咖啡店,什么瑞幸啊喜茶啊都能喝到,就是排队两小时起步。

  电影院也都是50+一张票,爱看不看。

  北上广深已经很发达了,即使新建了什么东西你也很难感受到差别。但每次过年回家,才会感受到什么叫日新月异。

  同事也深有同感。他家附近的村子因为赚到钱了,整个村都盖起了联排别墅。

  全是四层楼高,带小花园,外立面规规整整,一溜烟看过去可气派,可敞亮。每个人都住大别墅。

  他说,以前只听说江浙沪的农村都这么漂亮,没想到有天在自己身边也能见识到。

  另一位同事参加同学聚会后止不住叹气。

  以前都说读大学才有出息,大家一个劲地埋头苦学,要考去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。

  结果回头参加同学会,发现那些当时被认为没出息的、留在老家的那帮人,反倒混得最好。

  要么是跟着家里做生意做项目,要么是考公上岸拿起了家长心目中的铁饭碗。

  怎么看都比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光鲜。

  人们越想越觉得不理解,明明大家都说大城市有更多机会,能过上更好的生活,怎么偏偏自己那么辛苦,别人却在老家过得有滋有味呢?

  但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,所谓的“县城赢家”其实只分两种,要么是安安稳稳端着体制内铁饭碗的,要么是轰轰烈烈做生意搞项目的。

  前者拿着一份稳定的工资,不用付高额的房贷,自然有多余的精力来刺激消费;而后者的发家致富史更是和县城的发展息息相关。

  大多数县城现有的发展水平是超出真实能力的。很多楼盘、马路和商业机构的建设,都建立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城投债上。

  为什么借钱也要搞建设呢?这就得从大多数县城的财政收入结构说起。

  以江西为例,2023年1-11月,江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474.1亿元,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225.3亿元,占83%。

  这其实是很多省市的缩影。

  想要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帮助本地发展,最直观有效的办法,就是让土地卖出更高的价格。

  而想让土地升值,则不得大搞基建。

  毕竟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楼盘,和一个周围荒芜人烟的楼盘,当然是前者才能卖出高价。

  所以不少县城就算财政赤字,也要搞投资搞建设。因为不搞几乎没机会,搞了或许还能翻盘。

  纵观近几年的县城发展,大多都是这么一套流程:招商引资,大兴基建,出让土地,获得发展基金。区别只在于有的成功了,有的没有。

  在这个招商引资、大兴基建的过程中,必然需要很多的项目承建方。那些留在老家发展的人,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样的角色。

  他们拿着钱,给家乡做项目搞建设,当然就赚到了钱。因此,买得起豪车,住得起豪宅,几千块的包包和衣服都能毫不手软地全款买下。

  消费市场同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种动态,大量品牌涌入,希望占领这片广袤的下沉市场。

  他们共同营造出县城的繁荣景象。

  与此同时,在北上广打工的普通人,经历着无法预测的行业波动,过得自然没那么松弛。

  此时此刻,当这些人抱着旧眼光去看待老家,以及留在老家的人时,当然只会感受到巨大的落差,咂摸出无可言说的五味杂陈。

  那些曾经被认为无法弥补的差距,似乎正逐渐消融在一杯杯咖啡,一辆辆豪车中。

  但是,效仿那些成功的老同学,现在回老家发展,就一定能享有相似的人生吗?

  其实很难。

 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规则与人情往来。

  直白地说,那些容易赚到钱的,人人羡慕的工作和差事,在一定程度上被垄断了。

  留在本地的人,哪一个不是有些门路的呢。他们之所以留下,大多数都是家长已经铺好了路,只等着他们回去,按部就班地执行。

  你看到他们都买了房子,开起了豪车,却没意识到他们的成功是站在了家长的肩膀上。

  而那些在大城市靠自己能力赚钱的人,要么是不愿意进入这种生活氛围,要么是没有这种机会和门路,如果贸然回去,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  反而是留在大城市,能给他们更多机会。

  换言之,有门路的不用人劝,早就回到了老家,一直漂在大城市不回去的,只是回不去罢了。

  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但对一些人而言,不是不愿意选,只是没得选。

  “族望留原籍,家贫走他乡”,正是这个理。

  而且人们是有认知局限的。

  现在大家看到老家发展得不错,看到老同学们混得风生水起,很容易误会老家人人如此。那些过得没那么好的大多数,似乎被忽略了。

  其实在任何地方,都有穷人有富人,有消费高的也有消费低的。一直和别人较劲比较,或许可以带来动力,也或许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。

  即使真觉得现在的生活不过如此,我也不建议大家盲目回去。与其回小县城,不如留下大城市学个手艺,当个蓝领,可能机会更多。

  毕竟月入过万的技术性蓝领工人,怎么看都比月入三千的小白领,更接近中产。

  说白了,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是不一样的,有的向往平淡与安稳,也有的向往自由与挑战。

  同时,人也热衷于比较。比较外貌,比较钱财,比较地位,比较我有什么而你没有什么,比较你或我或他或它在某个人心中的重要性。

  但是既然纬度不同,比较又有什么意义呢?无非是滋生出怀疑,滋生出不安。

  所以,与其憧憬别人,不如肯定自己。

  不必千方百计用外物来佐证成功和努力,自己过得快乐自在无愧于心,比什么都重要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推广者专属福利,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,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,先到先得。
Top